欢迎来到北京北派山水艺术中心官方网站!
与风景照片相比,的构图更是经过画家苦心创作的,一幅好的山水画,要有好的构图。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好的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师恩钊中国山水画要讲求明度,画前要明确亮的地方在哪里,黑的地方在哪里。要在整体中求明暗,局部无法决定明暗,明暗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更取决于主题。画黑是为了亮。和对比相反的是“对吃”或“对消”,几种东西分量轻重一样,黑白明度一样,就达不到效果,画面无力的原因常常在于此,整体感是淄博中国山水画一辈子的事,为了把握整体,画面时切忌一个局部画完了,才画另一个局部,要整体地画,整体地加。
自唐末以来已成为中华艺术之主流。不过山水画中的“山水”由衬托成为主体,始于玄学兴起后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承继六朝、隋唐传统的人与自然相融的牧歌式的宁静特征,表现道家的“仙界”、佛家的“禅境”、儒家的“世外桃源”成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象征内容,也莫定下中国山水画的主基调,并从而成为后世争相效仿的楷模。
书法与绘画相互融合,在注重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更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趋于写意;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派系众多,风格多变,画坛百花齐放,东西方艺术开始交流,山水画风貌一新。时至今日,也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
纵观中国美术史,各历史时期的主流艺术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传世久远的艺术经典皆因反映时代精神特质才成其为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对于艺术作品来说,鲜明的时代精神是决定其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占领艺术领域主流地位的必要条件。如今已进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以盛世强国的新形象融入了国际大环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也将人们的精神诉求与审美理想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绘画。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可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王逸注《楚辞·天问篇》有言:“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历代名画记》曰:“刘褒,汉桓帝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这《云汉图》和《北风图》,或许就是有记载的山水画作品。但当时的山水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即所谓“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