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北派山水艺术中心官方网站!
联系人:赵老师
手 机:18606291197
联系人:黄老师
手 机:13673269801
邮 箱:963346856@qq.com
地 址:北京通州宋庄小堡文化广场师恩钊美术馆
网址 : www.beipaishanshui.com
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画中见我”,以达到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味无穷、妙不可言的状态。写意不仅能抒发画家的个人情怀,表现人格精神,更体现着宏大的生命意识与宇宙观念,是人性的表现,也是山水画的精妙之处。水与墨相互交融渗透,呈现出多样变化,对线条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使观者徜徉在似与不似之间,物我浑融,妙趣横生。
山水之中,变幻无穷,乾坤无限,用丹青和水墨,描摹山川日月,在人们的面前,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如梦如幻的山水世界。据说,有人将领悟禅意,用那么几种境界来表示: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山水画开始脱离人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是在六朝时期,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当时顾恺之绘有《庐山图》,被誉为“山水之祖”;宗炳著有《画山水序》,谈山水与“道”的关系,奠定了中国绘画的哲学基础。桂林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有关。 “以玄对山水”,用山水体现玄学的意味,而引发师恩钊中国山水画的勃兴。
中包含着中华传统某种基本精神,由此也可映现中华精神文化的深层与内核。文人士大夫作为山水画的主创者,其突出之处就是对“雅”的崇尚和追求。如同音乐中的雅乐一样,山水画也是文人中的“雅”艺,此“雅”实乃封建时代“不犯上”、“不件物”的修养或美德;这种不与政治发生纠葛的生活准则为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处世的鲜明特征,亦为儒佛道思想影响下的艺术家审美的基本标准,而非西洋艺术特征中的通俗、直观与裸露。
通用格式有上下开合式,如置身大自然,无论仰视还是俯视还是平视皆有景物映入眼帘,采用景物逐渐推远排列,突出景物放置好点位,非重要景物起到衬托,增强形象的展现,还有左开右合式,左边放置主题形象,衬托物,放置右侧布局衬托,右开左合式即对倒景物而已,三叠式山水画表达方式为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还有顶天立地式,上留白为天,中留白为云,下留白为水,中间为山、树、物结合。
书法与绘画相互融合,在注重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更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趋于写意;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派系众多,风格多变,画坛百花齐放,东西方艺术开始交流,山水画风貌一新。时至今日,也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